中法红色故事汇(二)—— 邓小平到法国勤工俭学

发布时间:2021-05-12

点击:

作者:

中法红色故事汇

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,法国大征兵,劳动力严重缺乏,15万华工赴法国从事军事劳役。法国人认为:大批的华工不仅帮助打仗,日后也可以帮助建设。这就需要教育。而蔡元培、吴玉章等人也想到,可以用勤工俭学的方式来使华工掌握法国先进的技术,这对回国发展大有好处。中法双方一拍即和。1916年,成立华法教育会。

留法少年团合影末排右数第三位是邓小平同志

选择法国,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法国的生活费用低廉。当时社会上有“一等西洋,二等东洋,三等本土”的说法。公费留学,份额极少,机会又非常有限。于是,如何争取少花钱,这就成了问题的焦点。到欧美等国留学,一年的费用要二千元左右;在法国,只需其三分之一,而在法国的外省,“每年每人学食宿费不过二三百元”,只是人家的十分之一。这给那些普通人家的青年带来希望。所以,留法俭学,重点是突出其“俭”。另外,当时法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确实很高,在世界名列前矛。“科学界之大发明家,多属于法”,其他德国人、日本人只是追随法国而已。

这真正使得勤工俭学成为滚滚洪流的,是1919年。“五四”运动,从内心深处震撼了每一个热血的中国青年。正如当年“甲午战争”的失败,使得大批热血青年的目光投向日本,掀起了留日狂潮一样,“巴黎和会”的失败,也使得人们注意到了法国。从1919年到1920年,全国有1600-2000多人赴法勤工俭学。达到了空前地步。他们中有蔡和森、周恩来、向警予、李立三、李富春、陈毅.....等等大批人们熟知的英才。勤工俭学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准备了自己的卓越的领袖人物。

青年时代的邓小平同志

邓小平正是这个风云激荡的岁月,卷入这个潮流的。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学习,“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”(校址现为重庆市第29中学)的学生在“重庆总商会”举行毕业典礼。法国驻渝领事馆对毕业生进行了口试与体检,邓小平(邓希贤)的口语不错,但家乡的口音重。对考官的提问到也能一一答的出来。考官又检查他的中文、数学和工业基础知识成绩都可以,就在表格签了名。毕业生中的83名学生获准赴法。邓小平为自费生。自费生由工商界捐款资助每人100元,自筹200元,共300元。

1921年,邓小平同志与他的叔父邓绍圣

1920年8月27日下午3时,预备学校83名毕业生,出太平门登上了“吉庆”轮前往上海。码头上,看着父亲邓绍昌〔邓文明〕那伤感的眼睛,16岁邓小平感到喉咙有些哽噎....第一次离开家,就要到一个遥远、陌生的国度,一切全都要靠自己了。这一离去,邓小平再也没有回到广安故乡。

伟大领袖邓小平

邓小平于10月19日抵达马赛。开始了在法国的生活。1926年1月,邓小平等同志前往莫斯科。1975年5月,邓小平以中国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的身份再次踏上法兰西土地,开启中法关系新的一页。


一审:莫晓红

二审:阮旭贤

终审:王  玉